首页 > 教学工作

刘卫国教授《国际法学》公开示范课 ——法学教研室教学素质提升系列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1-06-16    来源:   作者:   供图:   编辑:shkx 阅读量: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本领,6月1日上午,社会科学学院在社科楼512举行了公开示范课活动,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王章力、胡晶、梁耀中、张奎、李若君、刘君辉、任帅玉、何丽丽、何慧共同聆听了刘卫国教授的《国际法学》课程。

课程开始之前刘卫国教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条约的解释,系统回顾了条约解释的意义以及解释主体,梳理了本节课所要继续讲授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在具体的课程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了要点,一是条约解释的相关理论,二是条约解释的通则。。

第一个重点——条约解释的理论。刘教授主要讲授了客观论、主观论、目的论这三个理论的具体观点,以及从国际法视野,进行了横向的对比研究,并指出目前通行的主要观点。通过刘教授的讲解,学生很清晰直观地了解了相关理论。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601163639

第二个重点——条约解释通则。刘教授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公约》第31条规定的4条通则,并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4条通则的理解。同时,刘教授采取引入相关案例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进行相关思考,并重点解释了“善意解释”的具体含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在该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热情高涨,较为成功的使学生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601163650

课程结束之后,胡晶及各位老师进行了课后分享,提出我们的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向老教师学习,主要学习他们讲课的方式方法、理论深度、课件的制作、课时的时间分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等上课技巧。把每次上课都当成自己成长的阶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以期尽早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成为优秀的青年教师。

----法学教研室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