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工作

法学教研室开展第六周“三课”教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2-04-05    来源:法学教研室   作者:闫春丽   供图:闫春丽   编辑:刘梦依 阅读量:

为了切实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标对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狠抓教师教学基本功,强化教学管理水平,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效果,充分发挥院级督导团的作用,做到院级教学督导与“三课”相融合,3月28日-4月3日,法学教研室共举行5场“三课”活动,其中1场专家教授的观摩课、1场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和3场青年教师的研讨课。

3月28日上午第三节,法学教研室在社科楼402教室开展一场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的主讲教师是法学教研室的梁耀中老师,法学教研室全体无课的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公开课的听评课活动。

(图为梁耀中老师的公开课)

梁耀中老师本次课程讲授的主题是《经济法学》中的经济法的宗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就个别问题现场答疑,随后以电商资本的力量为导入开始新课的讲授,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详细讲授了经济法的宗旨及其内涵外延。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梁老师授课中案例生动形象、讲解通俗易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交流并予以高度肯定,对音量过小、课件欠清晰等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3月31日下午第5节,法学教研室在社科楼301教室开展一场针对青年教师的研讨课,本次主讲教师是法学教研室的余琼老师,法学教研室骨干教师闫春丽、蔡坤朋带领年轻教师参加本次研讨课。

(图为余琼老师的研讨课)

余琼老师主讲的《国际法学》课程中的国际组织法,在课堂讲授中,余老师结合案件带领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知识,随后以国际组织的性质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国际组织的特征及认定标准。课后,听课的专家老师们对余老师课堂讲授中教态自然、板书设计合理等优点给予肯定,对PPT不够精美、授课重点不突出、师生互动不足等有待改进之处给予中肯的建议。

3月31日下午第7节,法学教研室在社科楼513教室开展一场针对青年教师的研讨课,本次主讲教师是法学教研室的焦孟莉老师,法学教研室骨干教师闫春丽带领年轻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课。

(图为焦孟莉老师的研讨课)

焦孟莉老师本次课程主讲的是《商法学》中的商事行为,课程讲授中授课内容详实,教学设计合理,课件美观,板书工整清晰,师生互动热烈,但课程思政融入不够充分、语速稍快,针对上述优点及缺点,督导员在课后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反馈,希望在下次的研讨课中有明显进步。

4月1日上午第4节,樊瑞老师的研讨课在理工楼416教室如期举行,陈光教授带领全体无课的青年教师到场督导学习。

(图为樊瑞老师的研讨课)

樊瑞老师本节课讲授的是《外国法制史》课程中的日耳曼法律制度。课程讲授中樊老师授课内容详实,教学设计合理,课件美观,授课过程完整,但课程思政融入有待加强、授课时间设计不够合理,针对上述优点及缺点,督导员在课后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反馈,希望在下次的研讨课中有明显进步。

4月3日下午第9节,法学教研室柯南教授的观摩课在钉钉群线上如期举行,法学教研室无课的青年教师线上观摩学习。

(图为柯楠教授的线上观摩课)

柯南教授本节课讲授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中的劳动规章制度。课程讲授中授课备课充分、内容详实,讲解详细,举例贴近生活,授课过程完整,听课教师们对上述优点优点给予高度认可。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基础在院系、其关键在教师。近年来,社会科学学院结合多年的办学实际,不断学习及完善教师队伍,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计划”,通过搭建互帮互学平台,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双管齐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