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历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促进跨学科协同育人,11月4日下午,社会科学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座谈会在南湖校区教二楼 509 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金强,张俊忠副教授,骨干教师冯忆、赵田田、邓雪蒙;我院党总支书记胡志国、教学副院长寇博文及历史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会,会议由文星豪主持。本次座谈会围绕历史学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动融合展开深度研讨,凝聚育人共识。

立足学科本源,多维呈现建设成效与现实思考
座谈会上,历史学教研室代晓丽副教授代表发言,她系统阐述了历史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她指出,历史学课程是传承文明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能为思政课程提供厚重的历史支撑,实现“以史铸魂、以理育人”的协同效应。
代晓丽介绍了专业建设成效,学院已构建起“省-校”两级课程思政课程矩阵,多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校级思政示范课、精品课建设持续发力;在教学层面,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思政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系统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实践育人方面,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联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扎根现实。
同时,代晓丽也指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世界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节奏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下的思政引领;与学生社团、校外实践基地的思政融合深度不足,未能充分释放实践育人效能;历史思维与课程思政量化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问题,仍需持续探索破解。
靶向破解难题,共探跨学科融合育人新路径
针对历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亟待提升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精准支招、建言献策。
冯忆老师聚焦“世界史课程思政融入难”的核心问题,提出分阶段、分模块的融入方案。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主题,挖掘不同文明的多元价值,强调各文明平等共存、包容互鉴的理念,突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独特贡献;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紧扣“社会变革与历史必然”主线;世界现代史教学中,围绕“时代潮流与中国担当”,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
张俊忠副教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分享了史论结合的育人经验。他以2023版教材新增内容为例,强调要立足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解读历史发展规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赵田田老师提出,应推动公共课程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进程,搭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联动框架,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与制度确立历程,强化课程的逻辑导向与价值引领。
邓雪蒙老师则针对世界史课程教学,建议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设置思辨性议题,让思政元素在师生互动与研讨中自然渗透。
凝聚共识同向行,共绘思政育人新蓝图
陈金强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思政课程是学习历史的“实践课”,历史学科是思政教育的“资源库”,两者的联动融合要紧扣“以史为鉴、以史为纲”的核心,找准教学契合点,通过常态化交流协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
胡志国表示,学院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积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沟通对接,主动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家多学习、多请教,在课程内容互嵌、教学方法互补、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历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再上新台阶。
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打破了学科壁垒,搭建了跨学院协同育人的高效沟通平台。下一步,两个学院将持续深化合作,有针对性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完善联动融合机制,让历史的“根”与思政的“魂”深度绑定,为培养具有历史自觉、理论自信、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筑牢育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