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切实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全体教师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传、帮、带”作用。9月26日,历史学教研室举行1场观摩课和2场研讨课。
9月26下午第五节,历史学教研室开展了尹全海教授的“观摩课”活动,历史学教研室全体无课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图为尹全海教授的观摩课)
尹全海教授这次课程讲授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教学过程中,尹教授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入手,这一阶段既有魏、蜀、吴三国并立,又有东、西晋前后相继,更有南朝、北朝南北对峙。如此政治局面在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中留下深深络印。如《后汉书》《后汉纪》各美其美,延续了之前纪传编年二体角力之趋势;《三国志》《三国志注》及其兴起的史注之风,可谓史学多途发展的体现;陈寿《三国志》与习凿齿《汉晋春秋》纪传之争,《宋书》《南齐书》《魏书》三部正史,因当朝人修史而引发的正统之争,以及由此形成的正统史学观念是分治时期在史学上的最直接反映。中国第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的出现,则是中国史学的另一种新文类。尹教授从以上史籍入手,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脉络,逻辑清楚,对于重点部分着重强调,这些都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不仅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加强对课堂的驾驭程度。
9月30上午第二和第三节,历史学教研室开展了两场研讨课,主讲教师分别是历史学教研室的孙慧君老师和林兴蕊老师,历史学教研室寇博文教师、王燕红老师等参加了本次研讨课活动。

(图为孙慧君老师的研讨课)
孙慧君老师这次课程讲授的主题是《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就“天京事变”原因从外部及内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带领学生一同讨论了“天京事变”产生的危害,最后就本节课重点《资政新篇》展开具体讲授。课后,听课的专家老师们对孙老师课堂讲授时内容丰富、课件简洁美观等观点给予肯定,对思政成分融入不够,课堂情绪不够饱满等提出中肯建议。
9月30日上午,历史学教研室开展一场研讨课,本次主讲教师是历史学教研室的林兴蕊老师,本次讲授的主题是《儒家道统的捍卫者——孟子》,林兴蕊老师首先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导入课程,随后从孟子的《孟子》一书和孟子的思想体系等方面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图为林兴蕊老师的研讨课)
课后教学副院长寇博文等人指出课程的讲授要进一步突出重难点,同时要继续优化课件,希望继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林兴蕊老师的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社会科学学院自开展“达标创优”活动以来,通过青年教师旁听专家教授的观摩课和骨干教师的公开课,专家教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督导组深入青年教师课堂开展研讨课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 “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切实可行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