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工作

社会科学系: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4-09-18    来源:   作者:   供图:   编辑: 阅读量:

实践实习基地是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习实训的重要平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用巨大。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则是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社会科学系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断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助推学院转型发展。

一、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拓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社会科学系根据该系专业发展规模,制定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校友优势、师生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西安等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该系已经拥有心理实验室、模拟法庭、舞蹈训练厅、电子钢琴教室、画室等8个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浉河区人民法院、信阳市精神病院、解放军71625部队幼儿园、解放军154部队医院附属幼儿园、华锐幼儿园等1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和浉河区一小、特殊教育学校、谭山包敬老院等5个志愿服务基地。今年3月,该系在浉河区一小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该系表示将进一步拓展建立此类基地,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在实践基地实习,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逐步提高学生师范技能。社会科学系目前有8个招生专业,其中6个为师范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属于师范生。因此,训练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师范技能,对于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该系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微格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三笔一画”专项训练,锻炼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讲课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校期间不仅注重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弹、唱、跳等技能训练,每学年还组织大型手工作品展、儿童绘画大赛、舞蹈创编等活动,全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锻炼中。聘请幼儿园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们较早地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与现实需要。同时,利用本专业现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资源,逐步实现对大四实习生进行“双指导”,即每个学生都有幼儿园和该系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除大四阶段专业实习外,增加了大三阶段校外见习。学生在见习过程中,依据用人岗位实际需要,能够及时对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在以后的学习和实习中更加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由“形成教学技能”向“养成专业素养”目标的转化,逐步提高师范技能。

三、以学生实践实习为契机,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们获得了较之课堂教学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师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帮助良多,同时也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科学系在学生实习期间,选派责任心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实习工作第一线参与实习指导工作,使他们与实习单位有更多的联系,不断加深对实习单位实际需要的了解,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指导学生的同时,青年教师自身能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例如,各专业教师除参与校内微格教学指导外,历史专业教师每年带队组织学生到西安等地进行专业实习,到信阳新县革命老区、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定期到对口实习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尤其注重与各幼儿园的外出培训教师加强交流,学习最新的幼儿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通过这些举措,各专业教师不仅及时更新了原有知识,而且加强了与实习基地、调查访问地点的联系,更有助于自己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落脚点,多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面对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该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法学专业为例,社会科学系每年组织该专业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模拟法庭庭审活动、普法教育宣传和辩论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近年来的司法考试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其中,2009年有2人通过司法考试;2010年有6人通过;2011年有3人通过;2012年有22人通过;2013年有18人通过,报考通过率达到22.5%。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系目前已有多名学生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安局、法院等单位任职;3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152名学生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杨宁、黄亚茹在信阳市浉河区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